《经济学人》写作法摘记

2019-04-10

财新总编王烁很早之前译介过经济学人杂志的写作指南。里面有一些建议我觉得对于写作有非常好的启发。看病住院中,为了避免整天昏昏欲睡无所事事,我翻出之前的摘记炒了一遍,是为温故。这儿有原文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。

奥威尔的六条基本规则

清晰的写作来自于清晰的思想。所以想清楚你要说什么,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。

  1. 绝不要使用在印刷物里经常看到的隐喻、明喻和其他修辞手法。
  2. 如果一个字能说清,不要用两个字,
  3. 但凡一个字能删掉,一定要删掉。
  4. 只要能用主动语态,绝不要用被动语态。
  5. 能用常用词的时候,不要用外来词、科学术语和行话。

中国文化从风雅颂赋比兴开始。汉语财富里如果把所有比喻删掉可能所剩无几。中国人用“意在言外”来要求和赞美诗歌、文章、书画。“得意忘言”的层次则更高。表达,在中国人对汉字的使用中,只是一部分功能,我们还用它来暗示,误导,甚至遮蔽。这是文化血脉的一部分,将与我们永远共存。

所以,我的建议是,不要忘记奥威尔的六条规则,要尽力尝试。如果实在不能无折扣地实现,没关系。一不要认为自己是狗屎,二不要认为奥威尔六条规则是狗屎。你和他都没有战胜文化差异而已。

隐喻

奥威尔和 Economist 都反对用那些既没有新鲜感,又没有彻底成为日常用语的隐喻。对于这种隐喻,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系主任苗棣曾有精准界定。他说这些叫“俗典”。“俗典无用”。举个例子,不要用“游人如织”。俗典绝壁不会为文章增色。难道你愿意读者文章只看到熟面孔吗?

短词

“短词是最好的,如果又短又老,那就是最好的最好。”丘吉尔说。

汉字没有长短之说。所以,用短词这个一条,做参照性的理解就好:精炼、简短、明白地写作。

冗词

有些词除了给文章增加长度外一无可取。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才用形容词,要小心那些你用来表示强调的形容词。“很(very)”就是一个例子。如果你写的句子里有“很”,把它去掉,看看意思变了没有。“这是个好兆头”比“这是个很好的兆头”更有力。

革命性就是革命。观赏性就是好看。为什么要用“性”呢?如果想不出哪个词可以很好地替代现代性,那是因为你不明白现代性讲的是什么。

另一个让我深恶痛绝的词是“进行”。我有绝对的把握,所有“进行”都只是加长了句子,没有带来任何含义的增量。将革命进行到底,听起来很铿锵吗?比革命到底如何?我们准备进行一次考试。何如直接说考试?!每次写完文章,应该全文检索“进行”二字,然后全数删掉。你不会有任何损失。“通过“这个词,也几乎一样。

还有一个字,“的”。

术语

两件事一定不能做:用术语来使本来无聊的事情显得重要;用术语来混淆事实,比如说把平民伤亡叫作附带损失(collateral damage)。

使用术语就有责任解释这些术语。如果能解释清楚术语,你多半用不着这些术语了。如果不能解释清楚术语,很可能你没有搞懂你在说什么。这就并不是术语的问题,而是你的问题。

俚语

第一,不要养成用俗套的习惯。俗套所构成的文章节奏,无不在读者算中。很多人说一部俗套电视剧让观众产生智力上的优越感,不要让同样的悲剧发生在你自己身上。来一套“总有一种神秘让你什么”?或者来一套“有一种某某叫某某”?谢谢你,我够了。

第二,要用确切的词而不是万能的词。如果你在某个词(如技巧、环境、资源)前面加上不同的前缀就能适用于一切场合,这并不是好词。要动脑筋,找到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特定词汇。专名比通名更准确,更有力量。不光名词如此,动词也是一样,少用“应对”,少用“运行”,多用脑子。

句法

长段落与长句子一样使读者迷茫。段落本质上是思想而不是文章长度的一个单元。它应与文章主题一致且与上下文保持连续。

除了偶然的情况,一段不要只有一句话。

清楚的思想是清楚写作的关键。奥威尔说,“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都应问自己四个问题:我想说什么?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它?什么意象或者成语可以把它表达得更清楚?这个意象够不够新鲜?也许他还该问自己更多两个问题:可以写得更短点吗?丑陋文字有其他更好表达方式吗?

王小波曾经说翻译对白话文写作有未得到充分承认的贡献。我非常同意,因为我还看到了硬币的反面。从外语中生搬硬套而来的句式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处不在,像恐龙一样碍眼,而且还活磞乱跳。看看有多少句子以“作为”、“通过”开头!再看看以“作为”开头的句子,有多少在经过一个长长的定语后丢掉了主语!没有必要生硬地复制西式句法结构,绝大多数情况下,把一个长长的复合句拆成两个短句,不仅表达得更清楚,还更有力。

总结

从小时候学习作文开始,我得到的写作教育都是加法:要这样写,要用那样的词,要加入哪些要素,要形成什么样的结构。Economist 写作手册提供的却是减法:不要写不懂的东西,不要矫饰,不要故作高深,不要用只有少数人才理解的词,也不要用不确切的词,句子不要太长,实在不能不长则绝不要绕。

减法做到头,把一切不需要的东西都去掉,剩下来的就是合格的文章。它有多好,取决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本身多有力。罗丹说过类似的话,雕刻不是去雕什么,而是把不要的东西去掉就行了。

郑超的独立博客